在過去,企業為了主動接觸消費者,常會花上大筆的預算,透過廣告投放向目標受眾曝光有關企業的商品與服務等訊息,或是在門市積極推銷品牌的新活動或促銷商品,甚至請工讀生在街邊派發傳單等,也運用發送簡訊、 eDM 給顧客的方式,希望能藉由這些方式管道,試圖與顧客建立互動關係。
但是,我們卻經常將大量廣告當作可忽略的訊息,或是接收到許多令人索然無味的行銷宣傳,反而對發出活動的企業產生反感,在廣大消費群眾裡,也鮮少有消費者會因為看到廣告而主動接觸企業品牌,若企業透過多種途徑發送的宣傳廣告,卻無法成功提升轉換率,那麼投入再多的金費也只是等同將廣告預算投入大海,而長期大範圍的無差別投放,不但無助於與消費者產生接觸,對消費者而言,過多對於自己不需要、毫無記憶點的宣傳,也都會被歸類為垃圾訊息而忽略忘記。
從「心理」層面,找尋顧客的隱性需求
在嶄新的數位新時代,企業更應仔細聆聽顧客的聲音,在希望與顧客產生良性互動的前提下,將思考的角度從顧客的心理層面出發,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,也是行為模式中最有動力的一種,只要成功引起顧客的好奇,激發顧客想一探究竟的心,便能製造出與顧客的互動,在引導顧客與企業進行互動後,也應提供良好的消費者體驗,更放心思在乎顧客感受度,營造出賓至如歸的消費服務體驗,再進一步了解顧客的隱性需求,很多情況下,隱性需求是顯性需求的延伸,隱性需求卻是消費者決策時的主要依據,滿足了顧客的不同的情感需求,往往能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與驚奇感,進而提升彼此的良性互動。企業也應不時對顧客提供貼心的溫情祝福,或是暖心提醒,從顧客的心理層面挖掘更貼近真實的需求,建立彼此間的深度互動,使會員對品牌產生情愫,越多情感上交流,便越能實現更高頻率的互動關係。
藉由「遊戲化、個人化」行銷策略,與消費者建立深度互動
在資訊量大爆炸的現今社會,消費者總是在自行過濾大量的訊息,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訊息中心的數據指出,消費者的平均注意力僅剩 8 秒左右,如何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,獲取消費者的眼球,與之產生互動機會,是現今企業經營中的重點議題。
我們可以透過將行銷活動「遊戲化」,把遊戲中有趣及元素或是獲得成就感的機制,增添至品牌行銷活動中,主動激發消費者的興趣,人們經常只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想關注的事物,因此,若能獲得顧客的主動接觸,便成功的取得了與消費者互動的渠道。一直以來都是「遊戲」廣為人們喜愛的因素,因此,在商業應用上,我們能借鏡遊戲的特性,將有趣的元素,或是取得成就感的機制,運用至品牌活動中,在顧客挑戰層層任務的過程時,逐漸累積破關成就感,品牌也能以點數或優惠券作為任務獎勵,勾起顧客想要挑戰的心情,進而提升了與顧客互動的頻率和參與遊戲任務的樂趣,也為顧客營造歡樂的消費體驗。
企業應針對每位顧客提供「個人化」的內容,根據 Aberdeen Group 安本資產管理的調查, 75% 的消費者會因品牌有做個人化行銷,因而對品牌產生正面印象,也深度影響他們對是否進行消費的決策。因此,品牌可透過發送訊息的方式,發送即將推出的活動、優惠或商品等最新資訊至會員的訊息匣中,不僅能更精準地傳遞品牌訊息,還可能針對不同的會員族群推播,像是 5 月份壽星或台北地區會員等,依特性或屬性建立會員名單,再將合適的商品或服務內容傳送給是適當的客群。當客群的分類越加精準,就越能提供符合會員的商品資訊,進而發送個人化的資訊給目標會員,讓每位收到通知的會員,都感受到品牌是針對每個人精心經營的,較為重要的訊息能也以推播通知,會員不用特別開啟 APP,便能獲得品牌訊息,以更貼近消費者的心理,讓會員感受到自己是被了解的,進而大幅提升了互動關係,也能優化消費體驗,達成分眾行銷的目標。
想要取得消費者短暫地注意力,需利用圖文並茂的內容呈現,這也已成為品牌經營內容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,往往我們看到圖文的一瞬間,大腦中就已決定是否想繼續觀看下去,因此,品牌能透過文案內容、故事性、視覺設計或露出位置等方式來增加消費者的注意,藉由賞心悅目的內容延長顧客停留的時間,增進品牌與顧客的互動,達成內容行銷的目標,拉近品牌與會員之間的心理距離,需要時時掌握每次與消費者接觸互動的機會。